過了這處紅樹林區域再驅車沿著堤邊道路前行約1公里的距離,轉上堤防斜坡就可以來到以潟湖景觀為主的沙灘區,相關單位在此有設置解說牌,標明此地的植物生態,搭配絕美的海港景色,宛若人間天堂。
交通資訊:
自行開車:
走中山高下新營交流道經鹽水、布袋的方向,接台17線左轉,再新塭派出所斜對面左轉接163縣道循好美裡指標即可抵達。
走二高請於白河交流道下,接縣道172往新營、鹽水、布袋的方向,接台17線左轉,於新塭派出所斜對面左轉接163縣道循好美裡指標即可抵達。

沿著西海岸,在台灣,海岸濕地包括了有河口、沼澤、紅樹林、潮間帶灘地、沙岸、鹽田和潟湖,裡頭蘊含著豐富的自然與生態,潮來潮去間夾著生物、與植物的蹤跡。
乘著布袋的海上觀光漁船探訪溼地的美,濕地生機盎然、生態豐富,可見寄居蟹、和尚蟹、黎明蟹、海蟑螂、招潮蟹於出沒於此,靜靜觀察彈塗魚的蹤跡,濕地上的植物海茄苳、純林、夾雜少數水筆仔與欖李而生,全台灣目前有四種紅樹林的品種,在布袋卻是能夠觀賞到這四種紅樹林的蹤跡,其中以海茄冬居多,在這植物底下則為泥濘地,當退潮時, 魚、蝦、貝類均出動,豐富了濕地上的景觀。
踏在濕地上、走在泥質灘地上,尋著這些小生物的蹤跡,更加發現雲嘉南溼地的美,探訪屬於布袋得天獨厚的自然休閒生態;在過往研究與了解不足的情況下,溼地往往被視為不具生產力的惡地,許多因此被填土開闢作為其他用塗,也使得台灣西海岸原本擁有的廣大濕地急速消失當中。
近幾年專家學者研究之下發現濕地可以截留河水所帶來豐富有機質,地球上約三分之二的魚、蝦、貝類都產於濕地,加上淡、鹹水交界的特性,使得濕地的生產力高於一般生態系統,現在對於造訪者的我們更應該有著共同維護溼地生態的使命,探訪後不帶走任何屬於大自然的生物與植物,給大自然更多復育成長的空間,也讓生態得以延生下去。
探訪溼地裝備參考:
相機、涼鞋(也可以帶雨鞋)、望遠鏡、、短衣短褲、帽子
注意事項:
*造訪時請物追逐生物,或以工具破壞植物與生物生態
*請勿帶走任何大自然下的生物與植物;共同愛護大自然的寶地